在天津市某三甲医院的诊室里,内科主任医师李医生最近明显感觉到开药单上的“变化”——过去总被系统标记的"非中选高价药",如今在合理范围内使用时不再触发预警;而她所在的科室,这个月起结余留用资金到账后,护士们的绩效奖金涨了15%。这些细微改变的背后,是天津市近期出台的《关于推动集采结果稳妥有序落实的通知》(以下简称《通知》)正在重塑医药集采的执行生态。
1.从“考核高压”到“双向松绑”:医护不再是被动的执行者
集采政策推行以来,“用量达标率”曾是悬在医护人员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。某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王医生曾坦言:“有些慢性病患者对特定药品有长期用药习惯,突然换成中选仿制药可能出现依从性问题;还有些新药纳入指南后,临床需求激增,但采购量指标却卡得死死的,超额使用非中选药就要扣绩效。”这种“一刀切”的考核模式,一度让医生陷入“治病”和 “完成任务”的两难困境。
天津新规的突破性在于,将“刚性约束”转化为“弹性引导”。《通知》中明确,如果因为公共卫生事件、诊疗指南更新、药品纳入重点监控目录等客观因素导致采购量未达标的机构,可通过提交说明申请调整考核;更值得关注的是,非中选药品如果价格更低、疗效相当,使用情况不再纳入负面考核。
这种“以临床需求为中心”的调整,让医生不必再为合理用药焦虑——李医生最近接诊的一位心衰患者,因对原研药敏感,医生开具了同成分但价格更低的中选仿制药,既保证了疗效,又符合集采要求。
2. “结余留用”激活内生动力:薪酬从“控出来”到“挣出来”
如果说考核优化解决了“不敢用”的问题,那么“结余留用资金主要用于提升医务人员薪酬”的政策,则从根本上解决了“愿意用”的动力。过去,集采结余资金多被纳入医院统筹账户,一线医护很难直接感受到改革红利;如今,这笔资金被明确用于优化薪酬结构,相当于把“集采节约的成本”转化为“医护劳动的回报”。
某二级医院的财务科负责人算了一笔账:2024年该院集采药品节约资金约800万元,按新规其中60%可用于医护人员绩效。今年上半年,该院护士的基础绩效平均上涨12%,儿科、急诊科等高强度岗位额外获得5%的倾斜。“现在开中选药不再是‘任务’,而是能为患者减轻负担、为自己增加收入的双赢选择。”急诊科护士张女士的话,道出了许多一线工作者的真实感受。
3.全链条监管+精准赋能:让执行更透明更高效
政策的生命力在于执行。天津新规没有停留在“松绑激励”层面,而是构建了“监测-预警-整改”的全链条监管体系。依托省级采购平台,系统可实时追踪每个医疗机构的采购进度、中选药占比等核心指标,一旦出现“采购进度滞后”或“非中选药超比例使用”,就会自动触发预警并生成季度报告。
某区医保局的工作人员展示后台数据:“上个月有3家诊所的非中选降压药使用比例超标,系统预警后,我们第一时间上门核查,发现是老患者指定用药,经评估后允许备案使用,既守住了底线,又保留了人性化空间。”
在供给端,天津同样打出“组合拳”:对配送不及时、响应慢的企业,通过提醒、约谈、失信评级等方式督促整改;对整改不力的,直接按标书条款惩戒。这种“刚柔并济”的监管,让药品供应更有保障——市三中心医院药剂科主任刘建军说:“过去最怕中选药断供,现在企业配送准时率从85%提升到98%,医生开药再也不用担心巧妇难为无米之炊。”
4.政策衔接与配套保障:为改革注入持久动能
集采要实现“降价不降质”,离不开医保、卫健等多部门的协同发力。天津新规特别强调“结余留用政策与支付方式改革的衔接”——对于耗材集采后价格下降的部分,与之关联的手术类项目将优先纳入调价评估,现行价格偏低的加快调整。这种“腾笼换鸟”的机制,既让患者享受到耗材降价的好处,又保障了医护的技术价值。
在政策解读方面,天津创新推出“三维培训”:面向医护人员的“临床操作指南”、面向患者的“用药明白卡”、面向企业的“履约指导手册”。市医保局还联合医学会开发了“集采药品临床使用案例库”,通过真实世界研究数据证明中选药疗效,用科学证据消除医生疑虑。正如上海市卫生发展研究中心专家所言:“天津的做法不是简单‘推着走’,而是‘扶着跑’,让各方都能在改革中找到自己的位置。”
从“被动执行”到“主动参与”,从“考核驱动”到“激励引领”,天津的集采执行新规为全国提供了可复制的“样本”。当医护人员的薪酬增长与集采成效真正挂钩,当临床需求与政策目标实现动态平衡,这场涉及亿万人的医药改革,正从“政策落地”迈向“生态重构”。正如李医生在诊后记中写的:“现在开药时,我能更专注地考虑患者需求——因为我知道,每一次合理用药,都是在为自己、为同行、为整个医疗体系的良性运转添砖加瓦。”
最后,如果您的诊所需要一款集线上预约、客户管理、线上商城、进销存管理、营销管理、微信服务、数据分析等功能为一体的诊所管理系统,欢迎随时联系。
获取营销干货和最新活动资讯