国家卫健委在答复政协第04560号提案时明确表示,我国正积极推进药食同源产品“健康声称”标注工作,未来当归、黄芪、灵芝等常见药食同源食材,可通过食品数字标签等形式,合法体现“补气养血”“增强免疫力”等传统健康功效。这一政策突破,不仅为药食同源产业按下“加速键”,更将为中医类诊所带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。
1.从“成分标签”到“健康声称”,中医诊所迎来政策东风
长期以来,中医诊所的重要业务之一——中药食疗、养生咨询及药食同源产品推荐,始终面临一个尴尬困境:产品明明有传统养生功效,却因政策限制无法明确标注,只能“能做不能说”。消费者难以直观理解产品价值,诊所推荐时也顾虑重重,生怕触碰“夸大宣传”的红线。
此次卫健委释放的政策信号,就会很大程度上缓解这个问题。
政策明确两点核心信息:一是仅针对“已获批”食药物质,避免无序扩张;二是监管遵循“宽进严管”原则,功效声称需基于《黄帝内经》《本草纲目》等传统典籍,不得夸大或虚构。目前政策虽处于研究阶段,但方向已十分清晰——推动药食同源产业从单纯的 “成分标签”,向更具消费指导意义的“健康声称”转型。
对于中医诊所而言,这绝非简单的产品能标功效,更是业务拓展、信任升级的政策东风。
2.三大直接好处:中医诊所的“业务加速器”已上线
产品可信度飙升,消费者信任肉眼可见”
中医诊所推荐药食同源产品时,最头疼的就是“说不出功效”。比如给气血不足的顾客推荐当归,只能含糊说“对身体好”,顾客难以感知价值;推荐黄芪泡水,也无法明确补气的传统功效,导致咨询转化率低。
政策落地后,这一问题将迎刃而解。当归、黄芪等产品可合法标注“补气养血”“增强免疫力”等健康声称,且标注内容有传统典籍背书,相当于给产品贴上“官方认可”的标签。
想象一下:顾客来诊所咨询产后调理,医生不仅能给出中医方案,还能推荐一款标注“补血益气、促进产后恢复”的当归阿胶糕,产品功效与调理需求精准匹配,顾客接受度自然更高。
业务范围“破圈”,母婴、精准定制成新增长点
过去,中医诊所的药食同源产品多集中在“养生茶”“中药材”等传统品类,受众有限。政策推动下,诊所可借助“健康声称”拓展两大高潜力市场,打开收入新空间。
其一是母婴市场的“蓝海机遇”。政策文档明确指出,母婴市场是药食同源产业的“重点蓝海”,超过60%的父母倾向为孩子选择天然草本产品。中医诊所可抓住这一需求,开发或合作适合儿童的药食同源产品:比如针对小儿积食的“陈皮山楂棒”、适合脾胃虚弱宝宝的“山药营养面条”,甚至推出“药食同源+全家营养”咨询服务——为宝妈提供产后调理方案的同时,同步推荐儿童食疗产品,吸引整个家庭成为客户。
其二是精准定制服务的“差异化竞争”。政策推动药食同源产品进入“精准定制”时代,比如针对控糖人群的“低GI黄芪饼干”、针对熬夜人群的“枸杞菊花熬夜茶”。中医诊所可发挥“辨证施治”的核心优势,基于患者体质(如湿热体质、阴虚体质)提供个性化食疗方案:给高血糖患者推荐标注“辅助调节血糖”的葛根食品,给失眠患者推荐标注“安神助眠”的酸枣仁产品等等。
合规风险降低,运营成本“减负”
此前,中医诊所使用药食同源产品时,常面临合规焦虑:怕功效宣传不当被处罚,又怕不宣传影响销售;同时,为确保产品质量,还需投入成本自检,运营压力不小。
政策落地后,这两大压力将显著减轻。一方面,政策明确“只有目录内的食药物质才可标注健康声称”,且功效需符合传统典籍,相当于给诊所划定了安全区——只要使用获批食材、依据典籍宣传,就不用担心“夸大宣传”的法律风险。另一方面,地方政府已开始推动产业链“标准化+整合化”,比如河南省发布《药食同源产品生产技术规范》,安徽亳州建立药食同源供应链中心,诊所可直接接入规范化供应链,无需再自行检测产品质量,大幅降低自检成本和供应链管理难度。
3.中医诊所的“千亿市场入场券”已备好
如果说直接好处是“短期红利”,那么政策背后的产业升级趋势,就是中医诊所的“长期机遇”。政策文档预测,药食同源产业将迎来“标准化、精准化、国际化”三大升级,中医诊所可借此实现从“传统诊疗”到“综合健康服务”的转型,分享千亿市场蛋糕。
市场扩容:从“小众养生”到“大众消费”,细分品类爆发
过去,药食同源产品多是“中老年人专属”的小众养生品;未来,将逐渐成为年轻人也爱用的“日常消费品”。文档预测,到2028年,“中式养生水”“药食同源烘焙”等细分市场规模将突破百亿元,这对中医诊所来说是巨大的增量空间。
诊所可重点布局两大方向:一是年轻向细分品类,比如开发“茯苓饼干”“灵芝拿铁”“枸杞气泡水”等产品,通过“传统功效+现代口感”吸引年轻消费者,甚至在诊所内设置“养生饮品角”,增加客户停留时间;二是场景化产品组合,比如针对“办公族”推出“护眼枸杞茶+健脾茯苓糕” 组合,针对“健身人群”推出“补气血黄芪蛋白棒”,让药食同源产品融入日常场景。
长期增长:政策+需求双驱动,但仍需警惕风险
从长期来看,药食同源产业的“千亿蓝海”已基本确定,中医诊所的增长动力主要来自三方面:
一是政策红利持续释放。卫健委明确表示 “会同市场监管总局推进食药物质目录动态修订”,未来会有更多中医诊所常用的中药材(如党参、麦冬等)纳入目录,诊所可提前布局相关产品,抢占市场先机。
二是消费需求持续升级,随着“食养”文化普及,消费者对中医食疗的需求会越来越高,诊所的咨询量、产品销售量将稳步增长,尤其是母婴、全家营养等场景;
三是技术创新赋能,不断提升的技术将改善产品口感和功效,让药食同源产品更易被大众接受。
不过,也需注意风险提示:目前政策尚未完全落地,标注规则、目录修订等细节仍在研究中,诊所需密切关注政策动态,避免误解政策边界。
总而言之,国家卫健委推进的药食同源“健康声称”政策,对中医诊所而言——可以提升产品可信度、拓展母婴等新市场、降低合规风险。
那么现在中医诊所最该做的就是“主动布局”:密切关注政策进展,尤其是食药物质目录修订、健康声称标注规则等细节,确保业务合规;也可以迈上开发或合作适合自身客户群体的产品的道路。
最后,如果您的诊所需要一款集线上预约、客户管理、线上商城、进销存管理、营销管理、微信服务、数据分析等功能为一体的诊所管理系统,欢迎随时联系。
获取营销干货和最新活动资讯