近日,国家卫生健康委、国家中医药局、国家疾控局、中国残联等四部门联合印发《关于推进耳与听力健康工作的指导意见》,这是我国首个全面针对耳与听力健康领域的专项政策文件。
文件中制定了到2030年的具体发展目标,其中包括多个量化指标:每10万人耳鼻咽喉科执业(助理)医师数达到4.2人,从事听力检测的技师队伍进一步充实;95%以上的县综合医院设置耳鼻咽喉科(五官科);加强听力语言康复设施和能力建设,地级市普遍具备开展残疾人听力语言康复服务的能力。
在预防保健方面,提出新生儿听力障碍筛查率达到90%以上,工作场所噪声岗位监测合格率达85%以上,90%以上地级市能够提供规范的听力学检测服务、听觉口语教学服务。同时,社会公众对耳与听力健康知识的知晓率也将不断提升,耳科医疗服务能力明显提高,服务形式和内容更加多元,基本听力保健和康复服务覆盖面稳步扩大。
文件中提出了"预防为主、主动识别、早期发现、重点干预、有效康复"的工作原则,明确要面向全年龄段人群和全生命周期,持续加强耳与听力健康工作,将为各级医疗机构特别是基层诊所的发展提供了新机会。
1.对诊所行业带来的发展机遇
基层诊所服务范围拓展
政策明确支持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开设耳鼻咽喉科(五官科)门诊,或拓展全科医生相关服务内容。这一导向为基层诊所提供了明确的发展方向。
对于现有的全科诊所,可以考虑逐步增加耳科基础服务项目,如耳道检查、听力初步筛查、耵聍冲洗、耳科常见病诊疗等。这些服务项目的增加,不仅能够提高诊所的服务能力,也能更好地满足社区居民的基本医疗需求,实现分级诊疗的目标。
中医诊所特色优势发挥
《指导意见》特别提出鼓励有条件的中医医院开设耳鼻咽喉科,提供耳病中医药防治康一体化健康服务,并推广中药熏蒸、针灸推拿等中医技术在听力损失治疗与康复方面的应用。这为中医诊所发展特色服务提供了政策支持。
中医在耳鸣、耳聋、眩晕等耳科疑难病症的治疗方面具有独特优势,中医诊所可以借此机会打造特色专科服务。通过将传统中医理论与现代诊疗技术相结合,开发出一套行之有效的中西医结合诊疗方案,不仅能够提高治疗效果,也能形成诊所的特色品牌。
康复服务机构服务范围扩大
政策着力提升省级听力语言康复中心、残疾人康复中心服务水平,强化听障儿童全面康复,并逐步面向全年龄段人群提供听力语言康复服务。这一导向为相关康复机构提供了发展机遇。
听力语言康复机构可以考虑将服务对象从儿童扩展到成人,开展成人听力康复服务。随着人口老龄化加剧,老年性耳聋患者不断增加,老年人听力康复市场需求日益增长。康复机构可以开发针对不同年龄群体的康复方案,提供个性化的康复服务。
2.具体实施路径与发展建议
人员培训和相关能力培养
开展耳与听力健康服务,专业人员是关键。诊所可以根据自身情况,采取多种方式加强人员培训和能力建设。一是选派现有医务人员参加耳鼻咽喉科专业培训,学习基础理论和操作技能;二是引进专业人才,充实医疗团队;三是与上级医院建立合作关系,邀请专家进行技术指导和带教。
政策也明确要加强全科医生、康复专业人员听力健康基本知识和技能培训,加大相关继续医学教育资源供给。诊所可以积极组织医务人员参加这些培训,提升专业能力。同时,还要明确听力检测和听觉、语言康复培训大纲和培养目标,规范开展从业人员培训。
相关服务开展
在服务开展方面,建议从基础服务做起,逐步扩大服务范围。可以先开展耳科常见病诊疗、听力咨询、健康教育等服务,再逐步扩展到听力检测、助听器验配指导、康复训练等服务。重要的是要保证服务质量,建立规范的服务流程和标准。
探索合作机制
诊所还可以与助听器验配机构、康复机构等建立合作关系,形成服务联盟,为患者提供全方位服务。这种合作不仅有利于患者,也能促进各机构之间的优势互补,共同发展。
3.挑战不断,未来可期
专业人才短缺
目前,耳鼻咽喉科专业人才相对短缺,特别是在基层医疗机构。解决这一问题需要多措并举:一是加强对现有人员的培训,提升其专业能力;二是创新人才使用机制,如聘请退休专家、与上级医院专家建立定期坐诊制度等;三是改善工作条件,提高待遇,吸引人才到基层工作。
成本投入压力较大
开展耳与听力健康服务需要投入相应的设备,这对于一些小型诊所可能构成经济压力。建议可以采取分步投入的策略,先配置最必需的设备,随着业务发展再逐步添置。也可以考虑与设备厂商合作,采用租赁、分期付款等方式减轻初期投入压力。
服务质量和规范管理
保证服务质量是诊所发展的关键。要建立严格的质量管理制度,制定标准化的服务流程,加强人员培训和质量控制。同时,要注重患者体验,提供人性化服务,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。
最后,如果您的诊所需要一款集线上预约、客户管理、线上商城、进销存管理、营销管理、微信服务、数据分析等功能为一体的诊所管理系统,欢迎随时联系。
获取营销干货和最新活动资讯